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 记者 王康景
今年91岁的郑道锦已在传承和发展南药的道路上走了60余载,从屯昌县药材学校的教师,到屯昌药材场技术员,为了采集引进药材标本,他的足迹遍及广东、广西、海南、云南、福建等省份。
(资料图)
上山下村走山沟,早出晚归采药去,遇到过野猪攻击、蚊虫叮咬,哪怕是退休了他也闲不下来,在自家园子里种植了200多种南药。
60多年来,郑道锦采种和育种了近千种南药,还培养了一批南药技术人才,为屯昌本地乃至海南的南药事业发展作出了不小的贡献。
郑道锦。受访者供图
苦学南药栽培知识
在药材学校任教培养本地南药人才
1956年,23岁的郑道锦与广东省其他区域共10多人,被抽调前往广东省举办的中药培训班学习中药材的栽培技术,学后归来,对南药充满热爱的郑道锦被分配进入屯昌县农业农村局工作。他利用3000元资金在屯昌乌坡镇美华村建了科研站,划出8亩地作标本地试种中草药,研究将野生药材变家种的试验和驯化工作,当时种植了凉姜、益智、草寇仁等,有三四十个品种。
也许是机缘巧合,郑道锦赶上南药发展的一个好契机。20世纪60年代末,国家提出发展南药产业,广东(含今海南省)、广西、云南、福建等地所产的中药材被称为南药。
1961年,屯昌县在乌坡药材站建药材学校,招生三个班共计104人,主要是培养种药员、药剂员、中医等人才,郑道锦在学校担任教师。
“当时,郑老师教我们药材的药理、药材的种植和管理技术,我们学到了不少,了解了该如何去培育南药,郑老师的学识很丰富,他自己也一直在苦学南药的知识,并且常常走山下乡找药。”当时在学校里上课的学生李月波回忆起郑道锦的教学,颇有感触,对郑道锦在南药工作上的坚持和吃苦耐劳甚是敬佩。
图为郑道锦在药园内。受访者供图
后来,药材学校因招生和经费等原因难以为继,遂改为屯昌药材场,郑道锦就留在场里任技术员,一待就是20余年。
这期间,郑道锦为了采集药材标本,经常攀山越岭去找药。“那时候交通还不是很方便,自己是带着干粮进山下沟的,一去就是大半天或者一整天,还遇到过被野猪攻击、不慎摔倒受伤等状况。山里的蚊虫更是不得了,咬得人疼痒难耐。”郑道锦说,好在山里就有不少草药,被咬了,可以就地取材敷一敷。
“为了把南药发展壮大,这点辛苦是值得的。”郑道锦说。
足迹遍及多个省份采育近千种南药
退休后坚持种植南药“发挥余热”
在从事南药事业的60多年里,尤其是在屯昌药材场工作期间,郑道锦的脚步不仅走遍屯昌本地的山野,还遍及广东、广西、海南、云南、福建等省份,只为采集和引进药材标本。期间遇到不认识的药材,郑道锦就采集回来,查阅书籍、请教专家,通过学习他掌握了越来越多的南药知识。
在药材场工作的20多年里,郑道锦采种、育种药种近千种,将海南大部分野生南药药材和周边省份部分南药药材收入其中,使屯昌药材场成为当时国内规模较大的南药种植场之一。
“这是益智,这是檀香,这里还有不少是从越南、印尼等外国引进的珍贵药材,我希望把这些品种养好,保存下来。”郑道锦说。退休后,他在自家的药园里种植南药200余种,且都被他照顾得长势喜人,他每天都要到药园里逛逛,打理一番。他说,目前野外南药越来越少,他担心个别南药在野外灭种,因此在家里种植和保护,至少让心里有个底。
图为郑道锦种植的南药。受访者供图
受父亲对南药的坚持和热爱的影响,大儿子郑立平也从父亲那儿学了不少南药的知识和培育的技术,如今他也接棒南药事业,通过把南药引入食品产业进一步发挥南药的价值。
“运用父亲的南药种植方法,我们还衍生出了野菜系列产品,比如野荞、雷公笋、富贵菜、益母草等等,深入挖掘它们的价值。”郑立平说,未来还将整合资源进行南药育苗、加工、种植,深度挖掘南药资源价值,发展南药事业。如今,自己的儿子也受家里的影响,逐步积累自己的见解和经验,发展野菜系列产品。
图为郑道锦(右二)与家人在查看南药。受访者供图
如今,屯昌县正在强化创新驱动,深入结合屯昌南药等特色产业元素,不断拉长拓宽延伸产业链,着力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王康景)
关键词:
热门推荐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