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小金属 > 详情
把“六千万美元的桌子”搬进“会跳舞的房子”,中外年轻人这样对话
2023-04-12 21:09:56    百度新闻

在新媒体、大数据算法、区块链、人工智能以远远超出人类想象的速度迫近文化艺术核心的今天,新一代中国和国际艺术家会如何用技术的加速度进行反向的博弈、开拓艺术的新方向呢?日前,复星艺术中心举办群展“示范:做决定技术的艺术”,或许是青年艺术家的一次有趣回答。


(资料图片)

由徐震策划的群展“示范:做决定技术的艺术”,邀请了施政、李汉威、王梓全、佩恩恩、方阳、费亦宁等15位艺术家,带来了20余件影像、装置、综合媒介作品。他们通过对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实时模拟以及影像、装置等媒介的创造性使用,实验出技术的其他可能,以反映人类在崭新社会现实中的生存状态,推动技术对我们的生活、情感、感知和思考方式之影响的反思。

参展作品中,李汉威的新作《六千万美元的人》可以说是复星艺术中心2楼最吸睛的展品之一。在一张长条形的桌子上,有被随意叠起的扑克牌、巨型面包、七倒八歪的碗筷。“素材来源于互联网给我‘倾倒’的各种信息,很大一部分是淘宝、微博等平台上大数据算法自动根据我的浏览记录所推荐的内容。”这些遍布于简体中文互联网中的信息和情绪被李汉威巧妙地通过拼贴的手法融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了具有其强烈个人风格的简体中文互联网媒介现象学。

另一位“90后”艺术家佩恩恩的作品《无尽债,逆-渲染》同样关注互联网。在如今短视频火爆的年代,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花点时间在短视频平台上。佩恩恩认为,互联网平台通过推荐算法调取视频,再经由网络传输,最终由终端设备接收,生成于用户的屏幕之上。随着用户的手指飞速上划,意味着持续筛选、计算,图像又会不断出现。一旦手速超越了算法速度,那屏幕上的图像会发生扭曲、失真或卡顿等一系列显示故障,这也就是《无尽债,逆-渲染》作品的由来。佩恩恩从媒体平台搜集了许多影像素材,将其模糊化并逐帧拆解,排列成难以辨别的彩色长条。

国外年轻艺术家也在充斥着自动化和算法的生存环境中探讨社交关系的状态。工作于洛杉矶的艺术家劳伦·李·麦卡锡的作品《某人》是其在2019年邀请了4位来自美国各地的参与者,在他们的家里安装了定制设计的智能设备,包括摄像头、麦克风、灯与其他电器。纽约市哈德逊画廊安置了一个指挥中心,观众可以通过笔记本电脑窥视这4个家庭,观察并远程控制他们的互联设备。值得一提的是,观众还可以成为住户的家庭自动化助手,介入、回应他们的需求。

尽管展览中许多展品是在使用新媒介进行的创造性实践,但是策展人认为,本次展览的主旨还是“做艺术”,即对艺术本体的探索。“参展艺术家们在‘示范’的是如何用技术来反思技术,这些艺术实践所指向的我们不曾拥有、正在拥有,甚至还未拥有的生命体验,也正在不断推进、重新定义着当代艺术。”

记者 / 刘艺

编辑 / 孙冲

图片 / 周菲

视频/ 周菲

上观号作者:上海黄浦

关键词:

上一篇:
下一篇: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