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小金属 > 详情
青浦朱家角老建筑“焕新”亮相 走进江南水乡里的旧时光
2023-03-29 18:15:22    东方网

东方网记者王泳婷3月29日报道:位于上海市青浦区课植园路339弄9号楼,近70岁的青浦筒仓近日经过修缮后,摇身一变成了独具特色的咖啡馆——一尺花园(筒仓店),以全新的姿态展现在公众面前。站在青浦朱家角古镇放生桥上眺望,就能看到漕港河北岸的一座精致玻璃房,被六个圆柱体建筑物高高托起,成为这个古镇小城的制高点。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老粮仓融入新业态

筒仓始建于1954年,室内筒体面积约为700平方米,曾是原国家第二粮库、青浦第二碾米厂、朱家角粮食管理所的所在地,见证了粮油业从传统到现代、生活资源从匮乏到富足的时代变迁。

为让老建筑延续生命、重焕生机,咖啡店在保留了过去粮仓筒体的建筑形态和空间元素的同时,融入了新的生活方式设计。高顶弧形的错层空间,每一层都被赋予了新的体验。

“一尺花园”合伙人张梦翔告诉记者,筒仓店的空间规划与设计都是围绕粮仓原有的六个储粮筒展开的。“原本的两个圆筒现在变成了电梯和传菜吧台,其余的都作为了空间结构的一部分。消费者沿着扇形楼梯拾级而上,会途径藏书室、艺术展区、咖啡用餐区等,每一个空间,都有着不同的光影与氛围。”

同时,店内咖啡机的“轰隆”声就像是这栋建筑的心脏;室内环绕的绿植就像给这栋建筑植入了一个可以畅快呼吸的肺,而艺术展区则是老建筑的灵魂,主要讲述属于它、属于朱家角的故事。

不仅如此,除了储粮筒,还有很多老结构被保留了下来。如一进门处的“漏斗”,这其实是从前下粮的设置,工人们用麻袋在这里接上大米、小麦再进行打包、装运,现在成了一楼的一处景观设置。在店内的扇形楼梯上还保留了过去的通风筒设施,其上的小圆孔原先是为了保证粮仓的通风,有利于粮食储存,不易发霉。登上五楼,便可以眺望到淀浦河。半个世纪前,一袋袋被打包好的粮食,正是在这淀浦河上装船运往各地。

一尺花园(筒仓店)开业短短五天,无论周末与否,这里总会迎来送往一批又一批慕名打卡、拍照拔草之人。3月29日下午,车女士带着家人来这里喝下午茶,她告诉记者,就算是工作日,只要一有时间就喜欢找家咖啡店坐下看书、聊天,享受惬意的午后时光,“我之前还去过淀山湖畔的一尺花园岑卜村店,太喜欢这种古朴的‘老宅风’了。”

“我们希望让更多的消费者在喝咖啡的同时,能融入到历史空间中,感受更多的城市文化。”一尺花园(筒仓店)店长高雪华对记者说,“目前筒仓店设有20多桌,最多可容纳100多位顾客,另外楼顶的露天平台经过调整后将对公众开放。”

在传承历史文脉中焕新发展

在江南水乡朱家角古镇,不尽的沧桑历史与现代时尚相伴相依,连绵成壮阔波澜的时光画卷,为我们展现了历史建筑的摩登新颜。

去年年底,位于朱家角古镇西湖街35号的朱家角大清邮局迎来新生,修缮后的大清邮局既保留原有古韵,也令原本稍显闭塞的空间得以打开,尤其是外裸的青砖与老木结构空间层次的开放,不仅能让游客领略到建筑的历史厚重感,同时还能对清代的砖木结构一览无遗。而建筑空间也不仅仅承载邮局的功能,而是包含咖啡区、文创区、亭廊、画廊等功能,旨在为古镇老街提供全新的文化活动场所。

始建于1903年的朱家角大清邮局,是华东地区保留下来的唯一的大清邮局旧址,距今已有120年历史,邮局门外的清代铜制铸龙邮筒记载着岁月沧桑,至今还发挥着作用,每天正常开筒取信。

就在上个月,“信会·角里”朱家角大清邮局120周年纪念展朱家角大清邮局拉开帷幕,数十平方米的空间分为“清代邮品”和“书信展览”两个部分。本次展览的清代邮品包括1878年至1909年间发行的12款不同邮票,有大龙邮票、蟠龙邮票以及宣统元年纪念邮票等,其中大龙邮票尤为珍贵。该展览将持续至今年5月21日。

记者从青浦区朱家角镇了解到,除了老粮仓、大清邮局,位于朱家角古镇西湖街24号的王昶纪念馆也将开启焕新之路。同时,朱家角镇积极推进非遗文化与老字号的挂钩,将在王昶纪念馆植入国家级非遗项目田歌音乐剧《角里人家》和武术剧《水上人家》等。

城市更新的目的,在于让历史建筑重新回归老百姓的生活。在朱家角古镇,人间烟火气和水乡的雅韵,古老的建筑与新的生活方式融合交错,动人心弦。

(部分图片由青浦区提供)

关键词:

上一篇:
下一篇:

最新资讯